阜宁新闻
阜宁刮起最炫文化惠民风
作者:上海阜宁商会
发布:2013-05-31
点击:909次
五月夏风,习习怡情,华灯初上的阜宁县城流光溢彩。在该县光明小区内许多居民相拥而聚,观看家乡淮剧《撒谎三抵面》,其精彩的剧情,诙谐的语言,让现场居民笑得热泪盈眶,合不拢嘴。
“过去是家家户户自娱自乐,如今是大家出来一起乐。”阜宁县文化局的同志介绍说,近年来,阜宁每年都在5月18日起开展“美在红五月·文化惠民活动周”活动。全国牛歌展演今年是第四届了,阜宁群众舞蹈大赛和红色阜宁经典电影周是第二届,活动周内含6大系列文化活动。不仅如此,阜宁每月还有居民文化活动,目的是让精神文化之风惠及城乡每个角落。
拯救牛歌,演绎吃苦精神
“牛是我青春的回忆,从19岁我就开始养牛、用牛,现在不需要牛耕作啦,但对牛的感情还在。”在中国·阜宁第四届全国牛歌展演的比赛中,获奖的81岁阜宁县罗桥镇张赵村赵怀锦老人说,过去种田吃了苦,现在生活好了,每天哼哼唱唱,蛮开心的,自己参加牛歌大赛已经第四年了,以后举办,还要再来参加。
据悉,牛歌是苏北地区称为“打哩哩”,是农人们和牛沟通的曲调。牛歌没有明确的歌词和旋律,类似于号子,但委婉、悠扬,还有点沧桑,道出了劳作的辛苦,也表达了对牛的尊重和抚慰。多少年来,牛歌一直口耳相传,也显示了阜宁农民的一种不怕苦的孺子牛精神。但随着农机化的普及以及老一辈农民的离去,牛歌已近乎失传。
为了抢救这一特色文化,阜宁从2009年起组织牛歌大赛,逐步走向全市、全省、全国。这次全国牛歌展演,有广西、贵州、内蒙古、台湾等地近4000名牛歌手报名,组委会从中筛选了30个优秀节目参加决赛。选手中,大多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牛群,还是这次牛歌大赛的主评委。
“坐在家门口看到全国各地最优秀牛歌节目表演,还有这么多名人,真的实在难得。”来自苏北灌溉总渠畔的该县芦蒲镇左范村村民左同仁感慨地说。据介绍,阜宁已将牛歌编入当地小学音乐教材,“阜宁牛歌”也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,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正在参评群星奖。
百姓舞蹈,传递快乐心身
在阜宁采访间,记者看到,无论是县城的大剧场、铁军广场、外滩花苑、庙湾古城,还是农村小舞台、村口田头,随处可见激情舞动的身影。“不仅在县城,在许多乡村,一到夕阳西下,万家灯火的夜晚,村里的文化广场上,就聚集了大批循声而来的群众。”阜宁县广电局负责人说,他们伴随着音乐的节奏,虽然有些舞姿还稍显笨拙,却让人感到他们的幸福在心头流淌。
“我做了一辈子农民,只会种地,没想到如今也能登上大舞台了。”在文化惠民活动周舞蹈大赛现场,该县羊寨镇外口村农民姚秀香欣喜地说,一曲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》跳出了自已的快乐心声。
记者了解到,舞蹈大赛是阜宁县参与群众最多的文化活动之一。从4月初初赛到5月中下旬决赛,全县先后由5700多人参加,其中进入决赛的有326人,51个节目。参赛选手年龄最小的5岁,最大的78岁,舞蹈表演形式多样,有拉丁舞、爵士舞、绢花舞、广场舞、街舞、情景舞蹈等。大赛组织者告诉记者,利用舞蹈大赛,让这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,有了展示自我、追逐时尚、传递快乐的新舞台。
农耕实物,回忆流金岁月
这是水车,是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最为先进、最为常见的抽水工具……在阜宁文化惠民活动周上该县博物馆还举办了“岁月阜宁农耕文化实物展”。许多居民在聆听农耕文化讲解、观赏农耕实物展示,感悟着农耕文化的深邃,别有一番趣味。
“我已经40多年没看到水车了,以前都用过的。现在再来看它,觉得特别的亲切。”阜宁县金沙湖管委会沙岗村农民邱明朗老人告诉记者,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,看到自己以前劳作用过的家伙什,心里挺难舍的,“现在都是高效农业,农耕用的犁现在是越发的少见了,这回带子女来一定要好好看一看,让他们了解过去劳作的艰辛。”
据博物馆负责人介绍,本次农耕文化实物展,展出多种反映阜宁县农耕文化的实物,比如百姓农耕用的犁、锄、铲、簸箕等。这些展出的实物都是从寻常百姓家搜集整理来的,品种颇为丰富,有量器类、瓦陶类、灯具类、生活类、票证类、农田农耕用具、牲畜用具等几十种,每件展品都极富时代特征,能够让人们回忆起过去的农耕农事、农家日常生活,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欢乐。